8月5日,工学院生产调查小分队在社会实践调查的目的地之一的甘肃开始了对农业生产的调查活动。
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坐落在祖国的西北部,干旱、春寒、冰雹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这里农业生产。此外,落后的农业发展模式也是限制此处农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在当地,因为交通不便,很多地方还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当地用牲畜作为动力耕田犁地的耕作模式屡见不鲜。虽然有一些小型的旋耕机应用在当地农民的生产活动中,耕作模式较传统而言是有了一定的进步,但相较于那些机械化生产的地区,这里的生产模式便显得相对落后。
因该地主食是面食,所以小麦的种植面积是最大的。实践时成熟的麦子已经被收割一空,拉到了自家的打麦场,等待着最终的收获。大多数当地农民买了小型的割麦极收割,但仍有不少家庭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还是用镰刀手动收割,这种落后的、传统的耕作模式在他们的农业生产中,仍是占有一席之地。
虽说是苦寒之地,但当地人们仍在执着的拼搏,不辞辛劳的耕耘着当地的土地。颗粒归仓是他们不息的奋斗目标,骡马牛羊、钩杆铁锹无不见证着他们的执着。他们用汗水谱写了“马铃薯之乡”、“红豆草之乡”的荣光。这里多自然灾害,他们便积极吸收先进的耕作理念。在这里,玉米的双垄沟耕是最常见的耕作模式,这种种植方式极大的解决了当地干旱缺水的问题,这对于缺水的陇中农民而言无疑是最好的耕作模式。当地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勤劳苦干,正在一步步的远离贫困的警戒线。
此外,当地有着“牧草之王”之称的苜蓿以及“牧草王后”之称的红豆草,当地农民充分发挥了牧草的优势,逐渐形成了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当地随处可见种植有苜蓿与红豆草的牧草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苜蓿与红豆草,都零星的养着一些牛羊等畜禽,大大的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此外,政府仍在努力积极的引导当地农民改变耕作模式,引进新的种植作物。
实践结束,希望当地的农民能吸收更多的先进的发展模式,殷切盼望当地农民生活越来越富足,祝愿他们的生活更美好。
文字记者:工学院农业生产调查小分队 王刚
摄影记者:工学院农业生产调查小分队 王刚
审核人:周熙